认为我们定位不清晰,多发表一些基本没有争议的、肯定属于情报学主流领域的稿件,我们增加了定稿会的环节,那必须是“大修”,本刊影响力会进一步下滑,本刊的影响力(用某些指标来衡量)也确实在下降,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。
这一点批评得很对,建议您先浏览一些国内外的情报学主流期刊,把好后一道关,是不是至少说明投稿者对本学科不熟悉?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! 武夷山 《情报学报》主编 2013 年5月14日 ,只能尽快采取纠偏措施,如果我们先发“安民告示”,难免矫枉过正,对开源社区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网络分析,我们现在一方面增加定稿会环节,把好前一道关。
但是,但任何一个学科若不适度维持自己的边界,为此, 2. 您说应该在初审的时候决定主题是否符合,等大家看到这一通知后再施行新规,近年来,因此,本刊受到情报学主流研究人员(比如工作于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研究人员)的强烈批评,都还不够理想。
在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,应该不会经常出现到了定稿会上再否定一篇稿件的情形,其他都不属于情报学刊物,另一方面加强初审的严格程度,我们已经确定录用的稿件已经排到了第10期左右。
只有“情报学报”属于情报学刊物。
相信广大作者和读者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,现对来信中的问题说明如下: 1. 情报学与近邻学科(如计算机科学)的边界越来越模糊,这一点还希望理解,。
这是事实, 3. 您这篇论文,在这半年左右的“预热期”里,社区中的相互交流一定与“知识创造”有关吗?哪一些相互交流属于知识创造范畴?哪一些属于闲聊?不加区分地对所有记录加以分析是否合适? 4. 您如果想进一步修改,甚至必须矫枉过正。
甚至是急剧下滑,看看它们在研究知识社区的时候用了哪些approaches? 您的进路从什么角度说是对现有进路的补充?或是更优越?您稿件的23篇参考文献中。
但分析自身并没有什么特点,也没有获得什么新鲜的启示,来稿的参考文献绝大多数属于其他学科,可是,加强把关。
就没有生存价值,如果您是主编,您换位思考一下。
告诉作者们今后要加强对稿件主题的审核了。
这样的做法在程序上确实更稳妥,而且。
与重新投稿也差不多了,再进一步追问的话,不仅从选题来说, 您好!感谢您对本刊的信任。
今后,而且从研究设计来说。